目前分類:溫亞中醫養生保健 (70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 

▲肚臍。(圖/記者李佳蓉攝)
▲網友們,你有看過自己的肚臍是什麼形狀嗎?(示意圖/記者李佳蓉攝)

網搜小組/綜合報導

你有仔細看過自己的肚臍嗎?一名40歲的金融業女主管,平時日夜顛倒,看盤看到半夜,身材肥胖的她努力從80公斤減到剩60公斤,卻自覺四肢變瘦,但肚子仍外凸,中醫師一看,發現她「肚臍也是凸的」,隨後把脈竟把到癌症脈象,女患者就醫檢查,還真被發現長了長達13公分分的惡性肌瘤。醫師也分享5種肚臍形狀代表意義,快掀衣服看你屬於哪種?

中醫師彭溫雅在《醫師好辣》節目上分享,臨床上一名40歲金融業女主管,身高160公分的她因必須跨國管理、半夜看盤而導致睡眠不正常,因此變胖到80公斤,經醫師調裡後努力狂瘦剩60公斤,但卻自曝四肢都變瘦,唯獨肚子還是很大一個。就在腹診輕敲檢查時,發現她「肚臍是凸的」,緊接著再詢問經期是否異常、時間長短及頻率,女子回「都OK」讓彭溫雅大感驚訝。

「這太奇怪,可是重點之後在把脈,把到一個癌症的脈象」,彭溫雅說,女患者最後就醫檢查,發現子宮裡長了一個惡性肌瘤,且長達13公分。她接著說,肚臍中間沒有肌肉,它是肌肉的交界,小朋友因為肌肉發育未完全時,肚臍即容易因為脹氣凸出來,大人理應不會,尤其女患者已40歲肚臍仍凸起,「要不就是裡面有長東西凸出來,要不就是說她還有其他問題」。因此一定要先問,肚臍是否天生為此形狀,因為有些人天生肚臍形狀特別。

 

 

女肚臍外凸「藏13cm惡性肌瘤」!醫揭「5種抖宅形狀」代表意義。(圖/取自《醫師好辣》Youtube)
▲中醫師彭溫雅日前在節目上分享5種肚臍形狀即其代表的意義。(圖/翻攝自《醫師好辣》Youtube)

彭溫雅也將肚臍分為5種形狀,各自分析其所代表的意義,網友快掀衣看肚臍:

1.卵圓型:一般正常肚臍為「卵圓形」中間有洞的肚臍,其代表周圍肌肉飽滿,氣很充足,屬於最健康、最美的肚臍。

 

2.T型:第2、3種的肚臍屬於「偏長型」,一般中醫會往婦科方面的疾病思考。

3.垂直型:說明本身沒有氣或氣虛,因此使得肚臍凹陷進去,不像「卵圓型」形成很豐厚的凹陷。

4.水平型:若肚臍呈現左右不平均,有點被拉扯的感覺,仔細一看若為偏右邊的肚臍,則會往肝膽方面疾病思考;偏左則可能為腸胃疾病。

 

5.扭曲型:
除非是幼兒因肌肉發育未完全,肚臍容易因為脹氣或是水多而凸出,否則成年人若肚臍外凸,即可能是肚子裡「有長東西」。

肚臍形狀是否在剪臍帶時已注定?婦產科醫師黃馨慧補充,寶寶出生剪臍帶時,會先預留4~5公分,「臍帶不可能一出生就剪到剩到肚臍的地方」,約在出生1個月左右殘餘部份會慢慢乾掉而自然脫落。至於臍帶為何不能剪太短,原因在於臍帶處有三條血管,因此剪太短一不小心滑脫即可能造成大出血。


 

文章標籤

彭溫雅 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撰文|鍾碧芳

分類|健康

圖片提供‧ 彭溫雅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2019-01-14

螢幕前笑容迷人的美女中醫師彭溫雅,總是輕聲細語的說明中醫保健知識,除了深具專業知識,她的好膚質和好氣色,不免讓人好奇她的養生美容秘訣到底是什麼?

出身醫藥世家的美女中醫師溫亞中西醫聯合診所院長彭溫雅,不僅是位專業中醫師,更因高顏值而成為健康節目的寵兒。面對每天繁忙的看診、錄影行程,卻能保有紅潤淨皙的膚質和滿滿的活力。彭溫雅膚色透亮、保有元氣的秘密到底是什麼呢?

 

順應節氣進補 修復耗損的元氣

 

擁有中西醫學雙重訓練的彭溫雅,不但懂得西醫的「對症下藥」,也善於利用中醫的「標本兼治」,也因此她能將兼具中西醫特色的健康養生概念運用於看診與生活中。

 

她提及, 人體的五臟六腑,都有其負責的領域,平日若能各司其職,好好發揮各自的功能,身體自然會處於和諧的狀態;就像西醫所強調,身體就像一部機器,零件會有使用期限,一定要適度保養、定期檢查, 才能讓機器運轉更好、更順暢。

 

「中醫養生的精髓,在於取法四時節令,順時養生,我自己也是利用當令當季的新鮮食材來進補養氣。」彭溫雅舉例,一到立冬,她就會家人準備能補養陽氣的羊肉;氣候較寒冷時,也常以辛香料佐菜,來幫助驅除寒冷, 讓身體溫暖。

 

彭溫雅特別推薦簡單易做的羊肉米糕,「把羊肉乾煎逼出油後,再把糯米略炒熟後,加入羊肉放入電鍋燜煮,就是一道冬季好吃又簡單的養氣料理。」氣虛體質的人,平日可多吃能夠補氣的人參、黃耆;手腳冰冷體質陽虛的人,就要多吃肉桂、乾薑等溫陽食物,這些食材和藥材都對補氣有很大的幫助。

 

若遇到工作特別累或精神不濟時,又該如何迅速的補足元氣呢? 彭溫雅笑著說:「當然是自己開中藥方來調理啊。」她指出,食補藥膳確實可以補充平日虛耗的元氣,如果身體已出現氣虛的訊號,透過中藥的調理更能讓自己迅速恢復體力,像是補中益氣湯當歸補血湯生脈飲四君子湯都能搭配調養。

 

 

運動兼做經絡操 防風保暖就能固氣

 

日常作息上,她堅持不熬夜,尤其冬天更要求自己要早睡晚起,上床時間不超過11點;同時會利用下診返家途中,花個20 分鐘去公園健走,「如果當天體力還不錯,就慢跑15分鐘。」堅持維持每天運動30分鐘,讓體內能充分完成新陳代謝作用,如此隔天精神也會比較好。

 

「我在健走時,還會順勢做一些經絡操,好比說,把手掌弓成杯狀,從肺經的缺盆穴(鎖骨上窩中央,距前正中線4 寸)開始往手肘內側向下拍打,直到手腕處,左右兩邊各約3 分鐘左右;或是在行走間將雙手高舉過頭,兩手擊掌拍打數次,這些經絡操都有助於辦公室久坐放鬆。」彭溫雅笑說,自己的健身操就像公園內大媽做的運動操一樣,雖然不美觀,卻相當實用。

 

讓身體保暖 春秋兩季更需防風

 

除了飲食與運動都是保暖身子的好方法外,彭溫雅提及, 若在容易起風的季節如春、秋、冬季,更要做好保暖工作,護住幾個重要部位,包括後頸部的風池穴、腹部的關元穴及腳底的湧泉穴等,這些穴位都是能守住元氣、保暖的重要位置。若覺得身體寒冷,可以放暖暖包或用吹風機吹暖,全身就會感覺溫暖。

 

她也提醒,冬季一過,春夏的陽氣就會開始升發,這時更要注重防風,因為「春天後母面」,早晚溫差大,有時會比冬天還冷,更要加強保暖才行,只要做足順時養生的基本功課,再加上食療藥補,養氣美容並不難。

 

 

 

本文摘自今周刊《生活i健康》特刊「補氣解病」

文章標籤

彭溫雅 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今年冬天忽冷忽熱,連腸病毒也來冬天湊一腳。衣服加了、暖氣開了,孩子卻仍然三天兩頭感冒。《親子天下》訪問兩位中醫師媽媽,提醒家長:台灣濕氣重,想要常保健康,除了排寒之外,還要注意「去濕」,孩子不受病毒細菌的騷擾。

天氣冷熱無常 中醫媽媽4撇步,讓孩子去濕排寒不生病

照片:Shutterstock

忽冷忽熱是各種病毒入侵的好時機,康華中醫診所院長張家蓓提醒,幫孩子打造可以適應溫差大的身體,要比只加衣服保暖重要。張家蓓認為,由於台灣屬於海島型氣候,秋冬除了防寒之外,更要注重「排濕」,嚴防濕氣入侵。溫亞中西醫聯合診所院長彭溫雅補充,12歲以前的孩子腎氣足夠,相較成人比較不容易讓寒氣入體,但濕氣容易趁隙而入,濕氣若滯留在孩子體內,會使免疫力不平衡,病毒和細菌達陣成功,就生病了。

彭溫雅說明,很多家長覺得天氣冷就一直給孩子加衣服,裡面熱到悶出汗來,濕氣入侵反而容易感冒,「與其穿多,不如穿薄但防風的外套,」彭溫雅建議。此外,像是毛毛雨時不撐傘、運動完沒換乾爽衣物、洗完頭沒吹乾等,都是濕氣入侵的原因,「重點是身體要保持乾燥,」家中也可適當使用除濕機,避免空氣濕度太高。

兩位中醫師媽媽提供4個小技巧,幫助孩子適應變化多端的天氣,身體打好排寒排濕基礎,冬天不生病。

1.薏仁、枸杞、桂圓入菜助排濕

許多中藥材有去濕功效,但味道不佳小孩難以接受,因此張家蓓首推薏仁、枸杞、桂圓三味排濕藥材,容易取得、味道甘甜,「家常入菜也好吃。」薏仁可以少量跟著白飯一起煮,吃飯同時補充。桂圓和枸杞變化很多,桂圓枸杞茶、紫米桂圓粥等,張家蓓推薦自己會做給小孩吃的點心,「把適量的枸杞、桂圓,加上一點紅糖,跟地瓜一起蒸熟即可。」當成孩子的課後點心,暖胃排濕還有飽足感,是適合冬天防生病的食療。

2.孩子不必進補 山藥香菇雞湯能排寒

薑母鴨、羊肉爐、麻油雞等是成人最愛的冬季補湯,但不見得適合孩子,張家蓓建議讓孩子吃點肉就好,別喝湯。張家蓓說明,補湯常會加酒增加風味,只要有含酒都不適合孩子食用;其次,12歲以下的孩子腎氣較足,補太過反而容易躁熱、毛細孔都打開,多流汗而着涼感冒。(看更多:進補破大洞?吃羊肉爐、麻油雞常犯NG錯誤

彭溫雅則舉門診案例,有孩子冬天常流鼻血來看病,把脈發現體內很躁熱,一問之下媽媽以為孩子流鼻血體虛,天天羊肉燉補品、用力進補,結果是補過頭一直流鼻血。彭溫雅認為,中藥材的藥效較強、味道也重,對孩子影響較大,建議用自然食材,「食補就能排寒。」舉例來說,山藥有補肺、補脾的排濕功效,還能幫助消化;雞肉則有優質蛋白質,黑色的香菇則可補腎氣、幫助排寒,「孩子不用特別進補,山藥香菇雞湯在冬天就有很好的食補之效。」

此外,坊間常有家長會蒸「洋蔥湯」給孩子喝,是否真能增加減少生病機會?張家蓓認為,洋蔥能去濕活血,的確有排濕排寒效果,但以適量為主,若孩子不喜味道就不要勉強,且不應取代日常飲水。(看更多:媽媽經驗談:「洋蔥蘋果湯」增強抵抗力

3.補充微量元素抵抗忽冷忽熱

由於人是恆溫動物,環境忽冷忽熱會加重身體調溫負擔,疾病容易趁亂入侵。張家蓓認為,要保全身體的健康狀態,從大自然中攝取足夠的「微量元素」很重要,例如:鎂、鋅、硒等,讓身體各方面的運作順暢,建議讓孩子一天至少吃2種蔬菜和全榖根莖類,「蔬果、全榖重點在種類多,而非追求吃得多。」

至於家長常問水果偏寒冬天能不能吃?張家蓓表示,如果孩子沒有感冒症狀,都可以正常吃,一旦有症狀,則是要忌口「甜」的食物,除了糖果餅乾外,太甜的水果像柿子、水梨等也不能吃,吃甜會生痰、身體容易發炎,比起寒氣,孩子吃水果重點要「避甜」。

4.孩子體質較熱  泡溫泉留意時間和溫度

冬天很多人喜愛泡溫泉,由於小孩年紀小、體質偏熱,若時間和溫度沒有拿捏好,對孩子來說體內的熱會「太旺」,反而造成體溫升高、過度發汗,頭暈和口乾舌燥等「熱症」不適,真的要給孩子泡溫泉,泡10分鐘休息一次,總共不超過30分鐘,水溫不超過40度,一定要補充水份。張家蓓建議,孩子不一定要泡全身,泡腳就能有很好的排寒效果,至於未滿2歲的寶寶皮膚細嫩,不適合泡溫泉。

文章標籤

彭溫雅 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記者劉珮芬/報導

謠言1︰喝茶容易造成骨質流失,導致骨質疏鬆?

解答:錯!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研究顯示,喝茶並不會造成骨質流失,甚至有報告指出養成長期規律的喝茶習慣,還能降低日後骨折的風險。

  • 喝了隔夜茶,不知道會不會胃痛……(本報資料照)

    喝了隔夜茶,不知道會不會胃痛……(本報資料照)

  • 冷泡茶的單寧酸含量低,也可減少對胃的刺激。(本報資料照)

    冷泡茶的單寧酸含量低,也可減少對胃的刺激。(本報資料照)

  • 喝茶才不會造成骨質疏鬆呢!(記者劉珮芬/攝影)

    喝茶才不會造成骨質疏鬆呢!(記者劉珮芬/攝影)

  • 睡不著是因為晚上喝了茶的關係嗎? (本報資料照)

    睡不著是因為晚上喝了茶的關係嗎? (本報資料照)

網路傳言「喝茶容易使骨質流失,造成骨質疏鬆」,對此,溫亞中西醫聯合診所彭溫雅醫師表示:「目前已有許多研究顯示,喝茶不會造成骨質流失,一般人若養成長期規律的喝茶習慣,靠著茶裡頭的茶多酚,能增加骨質密度,降低日後骨折的風險。」

且人體的骨質原本就會隨著年紀增長、健康機能下滑而慢慢流失,以中醫的觀點來看,預防骨質疏鬆除了基本的飲食均衡,還得適量攝取含鈣量高的食物,如牛奶、乳酪、小魚乾、紫菜、海帶等,同時養成戶外活動的習慣,便能刺激人體維生素D與鈣的合成。

謠言2︰茶葉裡含有咖啡因,晚上喝茶不易入眠?

解答:狀況因人而異。對於睡眠品質原本就不錯的人來說,茶葉裡的咖啡因不易影響睡眠,除非是喝咖啡因含量較高的濃茶才可能發生難以入眠的情形。

彭溫雅醫師說:「茶葉含的咖啡因,會讓原本就有睡眠困擾的人更難入眠,因為咖啡因會刺激中樞神經,這類型的民眾需要花較長的時間才能入睡。」且像是孕婦、兒童以及容易心悸的人,不僅晚上別喝茶,平日也盡量少喝濃茶;此外,可樂、巧克力等含咖啡因的飲食都需避開。

不過若原本睡眠品質就不錯的人,在晚上適量地喝茶並不會造成難以入眠的情形,如還有疑慮,可選擇如包種茶、烏龍茶等經中度烘焙、發酵完整,甜度高、苦味低且咖啡因含量較低的茶種飲用。

謠言3︰要喝現泡熱茶,喝冷泡茶沒有營養?

解答:錯!據研究顯示,熱茶、冷茶都有營養價值,差別只在於以高溫沖泡的茶所釋出的兒茶素較高,但以冷泡的方式時,可透過增加茶葉量補強兒茶素含量。

彭溫雅醫師以茶葉本身所含的抗氧化物質「兒茶素」為例,據研究顯示,茶葉以攝氏90度以上的高溫浸泡20分鐘,所獲得的兒茶素約比冷泡茶多了20%,其餘營養物質的含量也多了約兩倍,但是這落差,可以透過增加茶葉的含量來改善。

彭溫雅進一步表示,冷泡茶的好處是能降低咖啡因含量,同時也降低「單寧酸」含量,減少對胃部的刺激,如果浸泡的時間夠久、浸泡的茶葉分量足夠,一樣可攝取到足夠的兒茶素,且同時也能降低咖啡因的負擔,又不需擔心傷胃。

謠言4︰喝隔夜茶會傷胃,倒掉別喝才好?

解答:錯!若將茶湯中的茶葉取出保存,只要茶喝起來沒有臭酸味,仍可安心飲用,不必擔心傷胃。

坊間傳言喝隔夜茶容易傷胃,溫亞中西醫聯合診所彭溫雅醫師分享:「早期人家若要保存隔夜茶,會連同茶葉一起放入冰箱,如此再度飲用時,不僅口感苦澀,也確實容易引起腸胃不適。建議如果要隔夜,就別用熱水泡,最好選擇冷泡茶,能使茶不易變質、較不傷胃。」

如果已經用熱水泡過,則建議取出茶葉,只留茶湯冷藏保存,依然能維持風味,但是茶湯顏色若呈現混濁或氣味改變,就是發酵現象,千萬別喝以免造成身體不適。

文章標籤

彭溫雅 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中西醫兼容的養生料理

秋冬養氣溫補

肥嫩的仿土雞腿、北海道生食等級的干貝與小顆原鮑粒,配上十全湯底,把山海滋味全部匯聚在這一盅湯裡。

肥嫩的仿土雞腿、北海道生食等級的干貝與小顆原鮑粒,配上十全湯底,把山海滋味全部匯聚在這一盅湯裡。(攝影者.高大鈞)

  •  
  •  
  •  
 
 

依據中國老祖先傳下來的智慧,一年四季都得食養進補,但秋冬是最需要進補的季節,因為剛剛過完炎熱酷夏,人們在夏天因為天氣太熱,容易食欲不振,而且經常喝冷飲,脾胃變虛弱,入秋後氣溫下降,食欲漸恢復,是調節脾胃的好時節。
但是秋冬的正確飲食之道為何?《alive》請來精通中西醫的彭溫雅醫師,跟大家分享她的秋冬漢方養生哲學。

民間有句俗諺:「一年補透透,不如補霜降」,「霜降」是秋天最後一個節氣,大約是在國曆10月23日前後。此時雖然要進補,卻不宜大補,而是「平補」,為冬季進補打下基礎,也就是所謂的「底補」。

時序入秋,早晚溫差大,飲食也必須跟著改變,醫生世家出身的彭溫雅醫師,也有一套自己的飲食原則。從小就是易過敏體質的她,雖然讀的是中西醫不分系,但是家裡還是習慣用西醫的方式治療;直到生了小孩坐月子,自己開始加入中醫的藥膳調養,連她的過敏體質也得到改善,才重新鑽進中醫的世界,發展出一套結合中西醫的飲食原則。

早餐是每天最重要的一餐,許多人都會選擇吃得飽飽的。但是彭溫雅卻認為「吃得多,不如吃得精」,一改夏天早上喝薏仁漿的習慣,時序進入秋天,她的早餐改成自己打的豆漿,裡面加了黃豆、黑豆、新鮮白木耳、紅棗等。她說:「黃豆和黑豆的雌激素對我這個年紀的熟女很適合,搭配能把水分鎖在身體裡的白木耳,還有補氣的紅棗,溫溫的喝,不會刺激腸胃。建議連渣一起吃下肚,能讓膳食纖維幫助腸胃的蠕動,一杯就能獲得飽足感。」

能量提升
辛香料入湯 暖身補元氣

秋冬的自我保健,身為醫師,她對於自己的身體敏感度頗高,感覺到快要感冒時,她會舀勺蜂蜜含在嘴裡,從中醫角度,蜂蜜性味甘平,12經脈中歸肺、脾和大腸經,和彭溫雅同屬過敏性體質的人,食用蜂蜜正好能夠補足胃氣。而蜂蜜主要功能為補中、潤燥、止痛、解毒和止咳,對於感冒症狀也能得到舒緩。如果身體覺得有些冷,則會含片生薑在嘴裡,生薑性味辛、溫,有溫暖、興奮、發汗等作用,可治外感風寒。但無論是蜂蜜或是生薑,都必須適可而止,不宜過量。

秋天食補,要先從性平的藥材與食物開始,如:枸杞、黨參、白木耳、蓮子、雞肉、魚、排骨、菇類等都是;常見的四神湯、何首烏雞湯、十全排骨、四物雞湯等料理,都很適合這個季節進補。

八角、胡椒等辛香料,是增加身體防禦能力的極佳食材。彭溫雅認為,辛香料都具有揮發性物質,能夠通鼻竅,對於上呼吸道保養很有功效,也能夠溫暖身體,提高身體能量,進而增加抵抗力、減少感冒的發生,因此秋冬的飲食建議可以加入具有辛香料功能的中藥。此外,還有丁香、肉桂、小茴香、甘松等,都是南洋肉骨茶中常見的藥材,熱熱的喝上一碗,身體暖了,心也跟著暖了。

別以為進補是葷食者的專利,對茹素者而言,彭溫雅建議可以選擇富黏多醣體的猴頭菇,搭配人參湯底或四味湯底,也能選擇豆類製品,除了增加植物性蛋白質的攝取,大豆味甘、性平,入脾、大腸經,也完全符合這個時令的進補法則。

養胃補脾
豬肚解虛勞 祛毒除寒濕

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豬肉,認為它性平味甘,有潤腸胃、生津液、補腎氣、解熱毒的功效,煮湯後食用,可補唾液分泌不足所引起的煩躁、乾咳等症狀,適合和藥材一同燉煮,特別是需要補脾腎的秋冬季節。彭溫雅也從西醫角度來談:「豬肉可提供血紅素生成所需的原料,也能提供豐富鐵質,改善缺鐵性貧血症狀,加上能供應人體所需的優良蛋白質與必要胺基酸,很適合秋冬養生的需求。」

雖然豬肉是不錯的選擇,但彭溫雅心中還有更佳的食材,那就是自古代以來人們經常使用的豬肚。她說:「中醫『以形補形』的理論,其實並不適用於所有內臟,也沒有科學根據,但是豬肚卻是少數符合這個理論的內臟,它最顯著的功能就是養胃。」古書《本草經疏》裡也寫道:「豬肚,為補脾之要品。脾胃得補,則中氣益,利自止矣……補益脾胃,則精血自生,虛勞自愈。」對應到季節,就是秋冬養生的最佳食材,在《本草綱目》裡,作者李時珍認為豬肚「暖腸胃,除寒濕反胃,虛脹冷積,陰毒。」

而現代人經常食用的雞肉,在《本草綱目》裡就介紹了許多雞肉食療方法,一般而言,雞肉被認為是性甘、微溫、無毒,很適合搭配藥引,也是秋冬養生的好食材。而先人留下來「不時不食」的觀念,彭溫雅醫師認為也很符合養生的原則,當令肥美的虱目魚,不但膽固醇較低,也擁有豐富的魚油,是藥膳的好夥伴。

固本抗寒
參鬚白木耳 養出好氣色

中醫認為進補的原則是「四季五補」,換句話說,就是春季要補肝、夏季要補心、長夏要補脾、秋季要補肺、冬季要補腎,同時春季「升補」,夏季「清補」,秋季「平補」,冬季「滋補」,四季宜「通補」。

時序進入秋冬,萬物開始收斂,人體新陳代謝機能也漸趨緩慢,養生也順應到秋收與冬藏的概念,選擇一些溫潤的五穀雜糧,能增強人體對於氣候的適應,同時提高抵抗力,也是很重要的一環。

主食除了蒸煮五穀雜糧外,也能有些變化。彭溫雅認為秋冬保濕相當重要,所以適時、適量的加入少許的麻油,無論是拌麵線或是做成米糕,都很符合這個季節的需求。

秋冬較為乾冷,所以保濕成了彭溫雅最注重的部分。她說:「女生總是愛吃點甜的,建議和我年齡相仿的熟女,不妨試試『雪蛤人參燉雪耳』。除了白木耳具保濕功效外,裡頭還有補氣的參鬚,與富含豐富蛋白質的哈士膜。」而大部分女生,除了白木耳外,都能搭配食用蓮子、薏仁等,將水分牢牢鎖住,才能擁有人見人愛白裡透紅的肌膚。

天氣逐漸轉涼,轉眼間霜降之日就要到來,適時適量的為自己補一下,打好基礎,才能面對即將來臨的寒冬。

 

小檔案_彭溫雅醫師

現職:溫亞中西醫聯合診所總院長
學歷: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碩士

文章標籤

彭溫雅 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手汗合併症反映脾胃失調

 
238 人追蹤
追蹤
 
【記者李叔霖/台北報導】

中醫望診手汗、合併症狀,可以提前預測身體狀況。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彭溫雅醫師昨表示,古代《黃帝內經》有記載,四肢者,諸陽之本也,意思是說人體四肢是陽氣發起部位,而手為陽氣之本,倘若出現異常手汗,甚至引起合併症,代表脾胃等臟腑出了問題。

此外,四肢為諸陽之本,陽氣盛則四肢實,倘若手足不斷顫搖,而且不能持物的話,代表體內真元已經虛損。彭醫師指出,手部出汗屬於正常生理現象,可以幫助散熱、調節體溫、滋養肌膚、排泄代謝廢物,但是異常出汗就要當心,通常跟脾胃功能紊亂有關。

彭溫雅醫師指出,中醫認為,脾主四肢肌肉,倘若脾胃運化功能失調,導致身體津液旁溢四肢,常會促使手汗變多,此時手汗反映臟腑功能失調,進而產生一系列症狀,舉例來說,倘若雙手多汗合併便祕,代表陽明胃經熱盛,患者易見身熱、面紅、怕熱、心煩、喜歡冷飲等症狀。

倘若雙手多汗合併胃口不佳,代表脾胃溼氣過重,病患易見容易困倦、夜間多夢、下肢水腫、腹冷腹瀉等症狀;倘若雙手多汗合併手心冰涼,代表脾胃虛寒,病人易見手心蒼白、胃痛隱隱、綿綿不休、嘔吐酸水等症狀。

倘若雙手多汗,汗液又帶一點腥臭味,代表身體代謝廢物的腎臟出了問題,身體電解質可能不平衡。倘若乾掉的汗液發現細小尿素結晶,甚至引起手心皮膚發癢,民眾則要小心是否患有腎臟方面疾病。

文章標籤

彭溫雅 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手掌與健康息息相關,傳統中醫還能望手診病。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彭溫雅醫師昨表示,手診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診斷法,搞定雙手就能搞定身體大小病痛;甚至按揉手掌特定部位也能起特定作用,如按揉「魚際」可保養心臟、促進血液循環。

彭醫師指出,輕輕按揉大拇指根部,微微隆起那一塊,就是俗稱「魚際」的肌肉一分鐘,可以促使雙手手心變溫熱,甚至手指流竄感到一陣暖意。僅僅揉揉手掌這個動作,便能輕鬆讓身體感覺溫暖,這就是透過魚際調理肺經穴道,藉由經絡揉按間接刺激心臟活動,以及促進全身血液循環。

有人說心臟不好就要按揉魚際,也有人說魚際是隨身攜帶的救心丸。彭溫雅醫師指出,中醫認為,手掌不同部位、不同表徵,都與身體某個臟腑、器官相對應,跟身體健康息息相關,簡單說,手掌代表內臟狀況、手指皮膚色澤差異,代表身體氣血循環綜合表現,就連手指指甲,都可看出膽固醇是否過高。

中醫認為,穴道就是經絡的重要樞紐,好比高速公路的交流道,不僅扮演疏通的角色,更是神經高度分布密集區,所以透過適當按壓某個穴道,就可達到平衡經絡的目的。民眾可能不知道,人體共有十二條經絡,不管起點或是終點都在四肢末端。

《黃帝內經》曾提到,以五色命臟,青為肝,赤為心,黃為脾,白為肺,黑為腎,透過觀察手掌五色變化,再對應體內臟腑,便能初步瞭解身體健康狀態。

文章標籤

彭溫雅 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補冬補嘴空 立冬是時機 滋陰潤燥 方補得其宜

【記者李叔霖/台北報導】

今(七)立冬,為二十四節氣第十九個節氣。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彭溫雅日昨表示,曆書記載:「斗指西北維為立冬,冬者終也,立冬之時,萬物終成,故名立冬也。」意思是說冬有終或凍的意思,立冬代表冬天來臨,此時民間習慣補冬,立冬前後為最佳進補時期,建議進補著重「滋陰潤燥」。

不過,值得注意的是,台灣立冬未必感到寒冷,有時候甚至還會出現大太陽。彭醫師指出,台灣有「立冬補冬,補嘴空」習俗,,經過一整年的辛勞,很多人的體力出現衰退,此時適合進補以便恢復元氣,因此街頭羊肉爐、薑母鴨、燒酒雞等補品往往聚集買氣。

彭溫雅醫師強調,現代人營養不虞匱乏,最好的補冬食品並非熱補,熱補容易燥熱上火,建議以「滋陰潤燥」食物取代比較好,如冬季大白菜、白蘿蔔、豆腐、木耳、南瓜、馬鈴薯等,如此符合中醫「秋冬養陰」原則,也符合養生觀念。

立冬養生重點在於順應閉藏規律,以斂陰護陽為根本,精神調養力求「使志若伏若匿」,保持精神情緒安寧,避免庸人自擾,便能使體內陽氣得以潛藏。

壢新醫院中醫科主任陳宗政表示,台灣民眾愛進補,然而每年都有人不慎補錯或補過頭,門診發現體質燥熱的患者,吃了太多溫熱藥膳,結果造成嚴重便祕一周就醫;口乾舌燥、舌紅、身體發熱、睡不好、便祕、臉長痘子,也有可能是補過頭情況。

陳宗政主任指出,藥膳進補著重養腎、補血氣、強筋骨,大致分成溫補、平補、涼補,須視個人體質決定,建議民眾徵詢中醫診斷。

一般來說,薑母鴨、麻油雞、羊肉爐比較溫熱,擁有燥熱體質的人食用時應該減少攝取量,或是食用頻率不能太高。坊間販售藥包常見十全大補湯、八珍湯雖然比較溫補,選購時仍應注意藥材品質,建議找醫院中醫診斷或開立處方,比較有保障。

女性經期應等量少後才可進補,孕婦初期三個月少吃,有感冒、咳嗽、鼻子過敏等外症先不要進補。

文章標籤

彭溫雅 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立冬,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,在每年十一月七日至八日開始,曆書記載:「斗指西北維為立冬,冬者終也,立冬之時,萬物終成,故名立冬也。」意思是說,「冬」有「終」或是「凍」的意思,「立冬」的到來代表著冬天的來臨,不過在臺灣,「立冬」未必會感覺寒冷,有時候甚至會出現大太陽,天氣炎熱。

臺灣有一個習俗,就是在「立冬」這一天有「補冬」的習俗,經過一整年的辛勞,歷經寒暑,體力漸漸衰退,須多加進補以恢復元氣,街頭的羊肉爐、薑母鴨、燒酒雞等補品紛紛上市,甚至有「立冬補冬,補嘴空」的俗語呢。

其實以現代人營養不虞匱乏的情況,最好的補冬食品並非燥熱上火的熱補,建議以滋陰潤燥的食物取代,例如冬季大白菜、白蘿蔔、豆腐、木耳、南瓜、馬鈴薯等,以符合「秋冬養陰」的原則,也符合健康養生的觀念,同時少吃生冷的食物,起居作息早睡早起,如此陽氣便能潛藏,符合立冬後「養藏」的建議。

中國古代將立冬分為三候:「一候水始冰;二候地始凍;三候雉入大水為蜃。」意思是說,立冬是秋天遠離,冬天的開始,此時的節氣已能讓水開始結冰;大地之間不但水遇寒氣結冰,土地中也有寒氣,所謂天寒地凍的景象,在寒冷的北方已經開始在立冬時出現;而「雉」是指比一般雀鳥型體大的鳥,蜃為大蛤,立冬後,大鳥不多見,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大鳥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,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。

《黃帝內經•素問•四季調神大論》中指出:「冬三月,此謂閉藏,水冰地坼,無擾乎陽,早臥晚起,必待日光,使志若伏若匿,若有私意,若以有得,去寒就溫,無泄皮膚,使氣亟奪,此冬氣之應,養藏之道也。逆則傷腎,春為痿厥,奉生者少。」意思是說,冬天在於精神、起居及飲食調養的方法,要根據自然界的變化,冬天是天寒地凍,萬物凋零閉藏的季節,此時,人體的陽氣也會隨著自然界的變化而潛藏於內,因此,立冬節氣的養生重點,在於順應自然界閉藏之規律,以斂陰護陽為根本,在精神調養上力求「使志若伏若匿」,保持精神情緒的安寧,避免庸人自擾,便能使體內陽氣得以潛藏。

花生

花生學名為Arachis hypogaea L,為豆科植物的果實,原產於南美洲,明朝時傳入中國,主要栽培地在亞洲,其次是美州與非洲。花生適合生長於排水性良好的砂地,台灣地區百分之七十種植在雲林縣,其次為彰化縣,嘉義縣。主要栽培品種為大粒腫的台南11號及小粒種的台南選9號。

花生是落花生的種子,是花落以後,花莖鑽入泥土而結果,所以又稱「落花生」,在台灣俗稱「土豆」,由於營養豐富,吃了延年益壽,故又被稱為「長壽果」。花生是高脂肪、高蛋白的食品,富含亞油酸等不飽和脂肪酸,屬於植物性脂肪,是好的膽固醇;花生還有維他命E,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,也含豐富的蛋白質和

中醫認為,花生生用性平,熟用性溫,入脾胃肺經,有潤肺、和胃、補益脾氣之效果,主治燥咳、反胃、腳氣、婦女缺乳等症。多吃花生可以補脾益氣,氣血足夠才能生肌長肉,漸漸提升身體的能量。

產後血氣不足、乳汁不夠,花生也能夠促進產婦恢復元氣、補血、補奶,「花生豬腳」是很有名的一道補奶方,另外對於久咳不癒,花生可以潤肺、益氣,解除咳嗽的困擾;腸燥乾澀的便秘,也可以利用花生的油脂潤腸通便。

中醫認為花生的功效是調和脾胃,補血止血,降壓降脂,其中補血止血的作用主要就是花生外那層紅衣的功勞,西醫也認為花生皮衣可抗纖維蛋白溶解,促進血小板生成,幫助凝血,對各種出血症有益。花生內所含之卵磷脂和腦磷脂,是神經系統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,能延緩大腦衰退,提高記憶力;花生中的膽鹼,能防止腦功能衰退,有健腦益智的作用。

惟台灣氣候濕熱,花生必須密封乾燥,否則容易受潮發黴,黃麴毒素易引起肝臟病變,因此長黴的花生不要吃,選購時要有花生的香味,無異味,痛風患者、膽囊切除者、胃潰瘍、慢性胃炎、糖尿病患者要減少食用。

核桃

胡桃學名為Juglandaceae Juglans,是胡桃科胡桃屬植物的果實,相傳漢代張騫從西域傳入,現今中國新疆和田是核桃的主產區,台灣胡桃產於台灣中央山脈1200-2200公尺間的闊葉樹林中,宜蘭縣,南投縣,花蓮縣,台東縣,台中縣市,高雄縣市,屏東縣等,胡桃類之種仁因果殼太硬,必須以胡桃鉗用力夾開方可取食;布農族人用胡桃樹的樹幹做獵槍槍托,胡桃核仁則是補充油脂的來源。

(圖/pexels)

核桃含油脂多,吃多了會令人上火,正在發炎、腹瀉的人不宜吃;核桃仁有通便作用,但核桃外殼煮水卻可治療腹瀉。 核桃仁表面褐色的薄皮營養豐富,剝掉這層皮會損失一部分營養。核桃堅果皮可以製造活性炭,木材細緻不開裂,是製造槍托的最佳木材,也可用於雕刻。

中醫認為核桃性溫味甘,有健胃、補血、潤肺、養神等功效。《神農本草經》將核桃列為久服輕身益氣、延年益壽的上品。《本草綱目》記載,核桃仁有「補氣養血,潤燥化痰,益命門,處三焦,溫肺潤腸,治虛寒喘咳,腰腳重疼,心腹疝痛,血痢腸風」等功效。

現代醫學研究認為,核桃中的磷脂,對腦神經有良好保健作用;所含不飽和脂肪酸,可防治動脈硬化;所含鋅、錳、鉻等微量元素,可抗衰老。核桃也有鎮咳平喘的作用,將核桃加適量鹽水煮,喝水吃渣可治腎虛腰痛、遺精、陽痿、健忘、耳鳴、尿頻等症。核桃還廣泛用於治療神經衰弱、高血壓、冠心病、胃痛等症。核桃當中的Omega-3脂肪酸有助於對抗大腸直腸癌細胞的發炎現象,減緩腫瘤生長,考試前吃核桃還「補腦」,擁有除了「堅果之王」的封號呢!

川芎

川芎學名為Ligusticum chuanxiong,為傘形科藁本屬植物,主產于四川,在雲南、貴州、廣西等地,生長於溫和的氣候環境,是一種中藥植物,常用於活血行氣、祛風止痛,川芎辛溫香燥、走而不守,既能行散,上行可達巔頂;又入血分,下行可達血海。

川芎活血祛瘀作用極廣,適和瘀血阻滯各種症狀;祛風止痛效用也佳,可治頭風頭痛、風濕痹痛等症,昔人謂川芎為血中之氣藥,十分推崇其辛散、解鬱、通達、止痛等功能。

立冬進補時,可以做一道「川芎白芷燉魚頭」,這道藥膳具有鎮靜止痛,祛風活血的作用,對於顏面神經麻痺的患者也有活血化瘀,散寒止痛的功效。我們取川芎六克,白芷九克,鰱魚頭兩百克,首先將魚頭洗淨,加入切成片的川芎和白芷,加水適量,隔水蒸熟即可。

相傳唐朝初年,藥王孫思邈帶著徒弟從終南山雲遊到了四川的青城山。這天,師徒兩人累了,便到青松林內歇腳。此時忽見一隻大雌鶴正帶著幾隻小鶴涉水嬉戲,沒過一會兒,突然聽到小鶴不斷驚叫。

藥王師徒一瞧,原來那只大雌鶴頭部低垂,雙腳顫抖,不斷哀鳴。小鶴們嚇得悽楚怪叫。藥王心裏明白,這隻雌鶴已經得了急病。第二天清晨,藥王師徒又來到青松林,巢內病鶴持續呻吟,不久,空中傳來鶴鳴,只見幾隻白鶴落下,嘴裏掉下幾片葉子落入病鶴巢中。

徒弟撿起落在地上的葉子,形狀很像紅蘿蔔。第三天,藥王師徒又來到青松林,已聽不到病鶴的呻吟聲,此時病鶴已完全康復,又率領小鶴們嬉戲如常了。這種藥草的根莖苦中帶辛,具有特殊的濃郁香氣,根據他多年的經驗斷定,它有活血通經、祛風止痛的作用。於是,便叫徒弟攜此藥下山,爲人治病,果然靈驗。藥王興奮地隨口吟道:「青城天山幽,川西第一神仙洞府,藥草通過仙鶴遞,來自天穹,真是川西第一山,蒼穹降良藥。這藥就叫川芎吧!」

大敦穴

「肝為將軍之官,謀慮出焉」,肝是保衛人體正氣的大將軍。肝主謀慮,膽主決斷,如果有勇無謀,也只是匹夫之勇。肝屬木,主青色,在五行中屬木,所謂「木曰曲直」,肝木具有生長升發的功能,實體的肝臟俱有再生的功能。

《黃帝內經》曰:「肝藏血,心行之,人動則血運於諸經,人靜則血歸於肝藏,肝主血海故也。」當人在休息狀態時,四肢需要的血液減少,多餘的血液便會流回肝臟,所以稱「肝藏血」。夜間十一點至三點,是人體經脈循行到膽經與肝經的時期,所以一個良好的睡眠品質便足以養肝。

頭髮的生長也與肝有關,髮為血之餘,肝主生髮;肝藏魂,肝者魂之居也;肝主疏泄,肝膽相連,膽汁為肝之餘氣積聚而成,肝氣鬱結時,會影響膽汁的分泌與排泄;由於肝主疏泄,在情緒激動時使氣血上逆則為怒。

另外肝在體合筋,其華在爪,開竅於目,所以從外表的皮膚狀態、筋骨柔軟度等,也得約略窺知體內肝臟功能。 足厥陰肝經,起於大敦穴,止於期門穴,厥陰是是二陰相交而陰氣消盡之意。其詳細詢行路線如下,起於從足大趾背上叢毛邊際,向上沿足背到足內踝前一寸處,上沿脛骨內緣,在足內踝上八寸處,交叉到足太陰脾經後面,再上沿膝關節及大腿內側入陰毛中,環繞生殖器,到達腹挾胃屬肝;絡膽過膈佈脅肋,沿喉嚨入咽連眼球后入顱腔,再出來上行額部,和督脈交會在頭頂部。支脈從眼球后通入顱腔,向下到頰邊環繞口唇。又一支脈從肝貫膈上注肺。

「大敦穴」為肝經之井穴,位於大拇趾靠第二趾側甲根邊緣二毫米處,將體內肝經溫熱水液由本穴外輸體表,對於舒緩肝效果不錯,同時也能緩解焦躁情緒,腳拇趾是肝經的起始處,肝經由此到生殖器、肝臟、腦、眼等,因此我們可以經常按壓「大敦穴」,幫助頭腦清晰、眼睛明亮。指壓時用力強壓五秒鐘,慢慢吐氣,每日就寢前重複一分鐘,可以放鬆身心,享受一夜好眠。

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台灣商務出版《彭溫雅醫師的二十四節氣養生書:台灣在地藥材、食材及穴位養生法
責任編輯/蔡昀暻

 

文章標籤

彭溫雅 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深秋忽冷忽熱 養生多吃白色食物

發稿時間:2017/11/03 08:24

最近天氣忽冷忽熱,除了皮膚乾癢,也容易傷風感冒。中醫師表示,秋天相當乾燥,想養生不妨多吃梨子、白木耳等白色食物,可滋陰潤燥。(圖取自pixabay圖庫)最近天氣忽冷忽熱,除了皮膚乾癢,也容易傷風感冒。中醫師表示,秋天相當乾燥,想養生不妨多吃梨子、白木耳等白色食物,可滋陰潤燥。(圖取自pixabay圖庫)

(中央社記者張茗喧台北3日電)最近天氣忽冷忽熱,除了皮膚乾癢,也容易傷風感冒。中醫師表示,秋天相當乾燥,流鼻水、口乾等症狀也會加劇,想養生不妨多吃梨子、白木耳等白色食物,可滋陰潤燥。

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彭溫雅今天表示,秋天的「秋」,右邊有個火,反映秋天是個容易上火的季節,節氣特色屬於乾燥的「燥」,從字的組成就能看出秋天和口很有關係,代表症狀以口鼻為主,若想養生同樣得從口做起。

彭溫雅指出,秋天天氣相當乾燥,不只容易導致嘴唇脫皮、皮膚缺水,也容易出現鼻塞、流鼻水、過敏性鼻炎、喉嚨乾癢等症狀,建議多擦乳液、護唇膏、多喝水;如果皮膚容易乾燥過敏,暖呼呼的溫泉少泡為妙。

飲食方面,可以多吃潤肺補水的白色食物,彭溫雅說,像是梨子、百合、白木耳、山藥、白色菇類都很不錯,另像蓮藕、秋葵也是養胃潤肺的好選擇,平時可以多吃俗稱「中藥維他命」的紅棗和枸杞,裡頭富含豐富礦物質,有助滋陰潤燥。

秋冬不少女性上身總是包緊緊,下身卻穿相對輕薄的絲襪及裙子,就中醫角度而言可是大NG,彭溫雅指出,「頭要涼、腳要暖」是重要穿衣原則,因秋、冬季節陰氣較重,氣血行經的肝經、脾經、腎經的起點都在腳部,若受涼了會影響循環,引起許多大小毛病。

她建議,正確穿法應該是下半身穿得保暖,上身則可以洋蔥式穿法,若感到熱也是從上半身開始脫,才是養生之道。

文章標籤

彭溫雅 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記者曹悅華/採訪報導

秋天要怎麼吃的養生?找到你需要補充的「顏色」就對了!季節更迭往往造成身體上的不適應,尤其從夏天跨到秋天,氣溫變化明顯,使得呼吸道疾病發生機率增加,如何進補身體就成首當其衝的問題。

溫亞中西醫聯合診所中醫師彭溫雅表示,民眾可以從「五色入五臟」觀念切入,選對器官相對應的顏色做食補,才能對症下藥。五色入五臟觀念最早見於中醫經典著作《黃帝內經》,五色為青、赤、黃、白、黑,分別滋養人的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,而五臟屬人體儲藏精氣之地,必須好好調理。

彭溫雅中醫師針對秋天養生議題,推薦她心中首選的5色食材,供民眾做調理上的參考。

1.青(綠)

青入肝,而肝主疏瀉;由於秋天很容易多愁善感,固可從養肝下手,預防情緒起伏,達到紓壓情緒目的,推薦食材為「花椰菜」。

2.赤(紅)

紅色養心,心主神明,秋天如果睡不好心臟功能便會受影響,心氣弱就容易失眠,此時可以選擇「番茄」,其茄紅素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。

3.

黃色入脾胃,可以緩解秋燥造成的便秘和腹瀉問題,此時挑裡首選為「栗子」,其本身富含澱粉和碳水化合物,能改善消化不良的問題。

4.

白色潤肺,秋天氣候乾燥要補充保水食物,才能解決乾癢問題,這個時候「白木耳」跟「山藥」就很棒,山藥富含皂苷,可以抗氧化、抗衰老,還能止咳化痰、幫助腸胃蠕動。

5.

黑入腎,腎與精神狀況有關,補充腎氣能夠抗衰老及預防心血管疾病,醫師特別推薦「黑芝麻」,因為它的脂肪含量高,潤腸通便效果佳;芝麻素擁有良好抗氧化能力,可以幫助睡眠,亦可保護皮膚。

文章標籤

彭溫雅 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熬夜肝腎壞光!醫:快吃「2顏色」食物+泡腳...不然剉咧等

時間: 2017/10/29 23:27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記者曹悅華/採訪報導

夜貓族看過來!現代人日夜顛倒成習慣,久而久之肝、腎都會壞光,於是中醫師建議常熬夜的民眾,可以從食療和泡腳下手,尤其現在氣溫漸冷,特別適合在洗澡前泡一波!

溫亞中西醫聯合診所中醫師彭溫雅表示,有熬夜習慣的民眾需要養肝和腎;中醫認為肝屬陰臟,可補充陰柔的食材養肝,如果白天容易有口乾舌燥等上火的症狀,可以適當的涼補,例如黑木耳就是不錯的選擇,不但可滋陰潤燥,還有養肝補血的作用,亦具活血功效,飲食同時記得要避免辛、辣、油膩的食物,才不會讓身體更容易上火。

▲枸杞。(圖/記者曹悅華攝)

▲若持續熬夜超過3個月,可吃枸杞緩解疲勞。(圖/記者曹悅華攝)

另一方面,如果持續熬夜,超過3個月以上,會使身體原本的能量消耗殆盡,容易出現疲倦、注意力不集中等偏虛的症狀,可吃些紅棗或枸杞,紅棗又稱「中藥維他命」,具有保肝、養氣、補血,促進血液循環等作用;枸杞自古即為延緩衰老及改善疲勞的常用中藥材,可以幫助補充身體能量;另外中醫講究藥食同源,五色的食物入五臟,青色入肝,多吃綠色食物,例如花椰菜、芹菜、青椒和秋葵等,可以幫助養肝

黑色入腎,多吃黑色的食物,例如黑芝麻、黑豆、黑米、香菇等,可以幫助補腎。晚上充足的睡眠可以幫助補養氣血,而充足的氣血與腎氣的保養息息相關。所以建議晚上維持足夠且優良的睡眠品質,同時調整情緒、適時的舒壓,都可以幫助維持身體的健康。

 

最後,彭溫雅提及,若民眾屬於輪班的工作,原先是夜班工作,後回歸正常上班,生理時鐘卻調不回來的人,可在秋冬之際以泡腳來保養,因為肝經的起點在大拇指,讓腳趾頭泡熱水可以活絡肝經循環、幫助恢復生理時鐘及正常作息;建議用42度熱水,泡至小腿肚位置,3至5分鐘後,待水涼後即可

 

 

文章標籤

彭溫雅 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立秋仍高溫難耐,是否中暑了呢?刮痧可判斷唷

刮痧

原文連結:立秋仍高溫難耐 是否中暑?刮痧可判斷

立秋仍高溫難耐,是否中暑了呢?刮痧可判斷唷.

記者洪巧藍/台北報導
今(7)日立秋,全台仍普遍高溫,衛福部統計本月短短六天已經有141人因為熱傷害掛急診。中醫師表示,刮痧有助於緩解中暑,但本身的不舒服到底是不是中暑?也可以用刮痧來簡易判斷:用刮痧板從耳後輕刮到肩膀,輕刮即有痧出現,才是屬於身體有熱卻發不出去、適合刮痧散熱的情況

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秘書長彭溫雅表示,節氣「立秋」,乍聽會讓人想到天氣開始變冷?其實不然,這個時間點環境會呈現冷熱交替,有時還會比先前更熱,亦即所謂的「秋老虎」

近來連日高溫,彭溫雅表示,刮痧是民眾可以自己緩解中暑、發熱、頭痛等不舒服症狀的一個簡單方法,建議刮痧部位是頸子後面的「頸三條」,最好用專用刮痧板搭配乳液,輕輕的從耳後順著刮到肩膀。

▲連日高溫,不少民眾因熱傷害掛急診,圖為示意圖。(圖/記者李毓康攝)

 

但自己到底是否需要刮痧?彭溫雅說,可以用刮痧來做判斷,輕刮後頸即出現紅紅的痧才適合繼續刮;沒有痧則表示自己並非體熱散不出去,不要硬刮弄到皮下血管出血。

一般刮痧應用不輕、不重的力道,連續個三分鐘,通常此時中暑者就感到舒緩、涼快許多,也即可停止。另提醒,刮完應該補充水份,幫助體內把氣血循環不好的東西排出去。

但也不要刮過頭!彭溫雅說,如果出汗過多恐怕會有心悸、不舒服等症狀。此外,若皮膚有傷口或者有凝血疾病、心臟病、慢性病,都不建議嘗試刮痧。

▲立秋仍高溫炎熱,民眾要嚴防秋老虎恐致中暑,圖為示意圖。(圖/記者季相儒攝)

節氣走到秋天,彭溫雅說,此時對應到人體的肺部,咳嗽、氣喘、感冒等問題會增加,如果要養生,應著重「滋陰潤肺」。滋陰代表要多補充水份,可吃一些飽水食材像是水梨、西瓜、奇異果、火龍果等。也可以多吃白色的食物如:白木耳、芭樂、薏仁。特別是薏仁,不但補水還可以排水,把多餘的濕氣排出。含糖飲料則不建議,天熱喝了不但更熱,也會影響身體代謝水份的功能。

想要消暑解渴,彭溫雅建議可用菊花、枸杞、蔘鬚三味藥材以1:1:1的比例泡茶。若是一個杯子大小,三種材料可各使用3克,加入250C.C.的開水浸泡或者煮開來喝,也可以依照個人口味調整比例。

菊花本身涼性,可清熱解毒,枸杞有滋陰補陽、除熱的效果,氣虛的人容易中暑,蔘鬚則可幫助補氣。除了解渴更可改善容易中暑體質。

文章標籤

彭溫雅 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從肚臍形狀看健康】

快低頭看看你的肚臍是凸還是凹?

文章標籤

彭溫雅 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吃出青春,老得慢

多攝取某些營養素,就和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、好心情一樣,都有幫助延緩老化的效果。

除了生活習慣之外,怎樣的飲食方式、攝取哪些食物,可讓外在容貌看起來不顯老,又能保有「年輕的肉體」的好體力呢?

彭溫雅 醫師建議夏日必吃飲食,這些抗老凍齡所不可或缺的營養素,在琳瑯滿目的菜架上,就可以尋找得到唷~

相關連結:

抗老 吃出青春,老得慢

三伏天食補!洋蔥補陽、番茄養心 跟著節氣食療方

【三伏天食補】鴨肉補血 吃補未必染藥味

文章標籤

彭溫雅 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許多人以為夏天不用進補,其實夏日濕熱容易導致疲倦氣虛,更需要好好補氣調理!

人蔘是補氣最好的選擇,若擔心使用人蔘會上火,建議可以搭配麥門冬清潤、五味子固氣,就能補氣消暑又不上火,這可是乾隆皇御用養生配方,供大家參考~

文章標籤

彭溫雅 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快筆記!墨魚補腎益精,番茄養心養血」

北投老爺酒店 Hotel Royal Beitou僅以義式香草和初榨橄欖油調味的「溫熱墨魚番茄沙拉」看似簡單,彭溫雅醫師卻認為很適合三伏天,墨魚這類鹹寒之物可補腎益精,益胃通氣,而紅色的番茄入心經,油漬後不但可完整吸收茄紅素,更能減緩血管老化,墨魚和番茄共食,補而不燥,達到在夏天養心養血的作用。

 

相關連結:

遇上人間三伏天 這樣吃喝最養生

過敏體質必看!冬病夏治涼茶DIY

文章標籤

彭溫雅 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不少人以為夏季炎熱,不適合進補,

但中醫師破解迷思,指出夏季濕熱容易導致氣陰兩虛,夏季進補能彌補體內元氣的不足。

尤其體質虛寒的人,可以利用夏天陽氣旺時,養足陽氣、迎戰秋冬,重點是補的方法要正確。

相關連結:體質虛寒者 把握夏天進補

體質虛寒者 把握夏天進補

2017-07-09 11:07:51 聯合報 記者黃安琪/報導

不少人以為夏季炎熱,不適合進補,但中醫師破解迷思,指出夏季濕熱容易導致氣陰兩虛,夏季進補能彌補體內元氣的不足。不少人以為夏季炎熱,不適合進補,但中醫師破解迷思,指出夏季濕熱容易導致氣陰兩虛,夏季進補能彌補體內元氣的不足。尤其體質虛寒的人,可以利用夏天陽氣旺時,養足陽氣、迎戰秋冬,重點是補的方法要正確。人蔘是中醫用來補氣的好選擇,但夏天補氣又要能不上火,建議選用搭配五味子及麥門冬等藥材的複方配方。

冷氣房久待 身體難散熱

中醫師公會全聯會副秘書長、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彭溫雅表示,中醫講究「天人合一」,季節與人體五臟六腑相應,夏季重養心,如果夏天長時間待在冷氣房缺乏運動,將造成表皮毛細孔收縮,身體無法散熱;加上長期低溫引起肌肉僵硬,血液循環不良,容易導致體內濕氣無法排出,身體容易感覺疲勞、沉重疲倦;同時因身體代謝變慢,水分代謝不佳,補充的水分無法解渴,反而導致水腫,使身體陷入濕重的惡性循環。

中醫認為「汗為心之液」,每到夏季,如果容易心浮氣躁、睡不好,稍微活動就滿身大汗,代表心氣虛,無法收澀汗液。如果心血不足引起夜間盜汗,通常在晚上睡覺時滿頭大汗,醒來時反而不會,甚至在夏天感覺手腳冰冷、心悸失眠,此時建議要補血養心,利用夏天陽氣最旺時進行「冬病夏治」,改善氣陰兩虛體質。

夏補防燥氣 複方才有效

中草藥選擇上,彭溫雅說,漢方養生概念講求「單方不成效、複方才有效。」許多人誤以為人蔘只能熱補,擔心夏日用人蔘養生太上火,其實古代御醫便知使用人蔘、麥門冬、五味子三方調養乾隆皇的身體。人蔘是補氣生津、固本健體的佳品,但是人蔘單方難免過猶不及,雖能補氣卻留不住氣,且可能過於燥熱易有火氣。

漢方養生講究君臣佐使,複方的組合可將單方缺點相互抵消,並加強各個功效,因此建議以複方調合,才能幫助調節身體。例如以人蔘搭配五味子鞏固元氣、精神旺盛,以及麥門冬清潤退火氣、平衡人蔘的熱性,三味藥材相輔相乘,同時補氣、固氣、又不上火,是夏日養生消暑好選擇。

文章標籤

彭溫雅 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食補勝於藥補!端午節肉粽裡常見6大食材,在中醫觀點,各有這功效

糯米性溫味甘,補中益氣,止夜尿自汗用,脾肺虛寒者可以多吃

豬肉「補腎液,補胃汁、滋肝陰、潤皮膚、利兩便、止消渴。」

栗子有「益氣補脾、厚腸胃、補腎強筋」

蝦米味甘鹹性溫,補腎壯陽、理氣開胃

花生性溫無毒,入脾胃肺經,潤肺和胃,補脾益氣🥜

粽葉清香,清熱生津、解毒消腫

端午節適量的吃些粽子,不僅可以補益脾胃,還能應景,也祝大家端午節快樂唷

相關報道:食補勝於藥補!端午節肉粽裡常見6大食材,在中醫觀點,各有這些功效

食補勝於藥補!端午節肉粽裡常見6大食材,在中醫觀點,各有這些功效…

彭溫雅 2017年05月30日 12:30 風傳媒

彭溫雅

彭溫雅中醫師:「夏天」是調養身體養心安神及調理脾胃的重要時節。(照片/作者提供)

五月底正式進入一年當中最熱的時候「端午節」(農曆五月五日),俗話說,「不到端午不收衣」,端午節代表酷暑即將開始,進入「夏天」時節;中醫認為,夏天是古代帝王養生的重要時節,夏天節氣因為濕氣大增,使人體特別感覺懶散,不但體熱及汗液不易排除,也經常感覺四肢倦怠、有氣無力。每年宮廷裡的御膳房都會準備特別料理,把皇帝的脾胃打理好,以迎接秋冬。

夏天是指每年的立夏到大暑後,立秋前的時候,也就是國曆五月五日至八月六日,夏秋交替,身體由陽轉陰的過程。中醫認為,一年分成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,「夏天」是調養身體養心安神調理脾胃的重要時節。

台灣夏天濕熱多雨,濕和熱都是導致人體致病的原因之一,濕通於脾,而脾胃為後天之本,夏天濕熱的天氣容易造成脾胃功能下降,出現消化不良、煩燥、疲倦乏力、甚至下半身水腫等症狀。
如果夏天濕熱沒有排出,殘留於體內,到了秋天正好是各種病毒、病菌入侵的季節,此時身體需要很多能量抵抗病菌,脾胃功能失調就無法吸收營養轉化能量,增加身體抵抗力,所以可以多利用夏天調養脾胃功能。

中醫認為,「藥食同源」,食補勝於藥補,人們自古就懂得利用食物搭配一些中藥材,製作美味又具有補身效果的藥膳,來補養身體,而中醫養生的精髓,就在於取法於四時節令,順食養生。

肉粽

端午時節代表性食物是粽子。(顏麟宇攝)

 

端午節的代表食物「肉粽」,健脾益氣的基礎食療方,當中的食材有糯米、栗子、豬肉、蝦米、花生、粽葉等,可以提升人體的免疫力,也可以增強消化、吸收功能,以中醫的角度來 看,很適合氣虛體弱的人服用,如果經常有臉色發白、缺乏食慾、倦怠無力、舌苔偏白等問題的人,不妨可以試試看:

糯米

糯米

糯米,多痰易咳患者或濕熱體質不適合。(圖/wikipedia

 

糯米性溫,味甘,有補中益氣,止夜尿、自汗等作用,脾肺虛寒者可以多吃。
但糯米黏性強、性溫,多吃容易生痰,對於濕熱痰火、多痰易咳的患者或濕熱體質較不適合。

有發熱、咳嗽、痰黃稠,或有黃疸、泌尿系統感染以及胸悶、腹脹等症狀時,不建議多吃粽子或糯米類食品。

 

豬肉

中醫認為,豬肉能「補腎液,補胃汁、滋肝陰、潤皮膚、利兩便、止消渴。」

豬肉不但營養豐富,富含蛋白質、脂肪、多種維生素和多種微量元素,而且味苦性微寒無毒,有補氣滋陰、止咳利尿等作用,適合大多數體質食用。

 

栗子

栗子具有「益氣補脾、厚腸胃、補腎強筋」的食療效果,適用於脾胃虛弱導致的反胃、腹瀉,或是腎虛腰無力,中醫說「腎主骨」,栗子補腎強筋,幫助小孩骨骼發育,改善腰酸背痛,夏天以栗子進補最適合

 

蝦米

蝦米味甘鹹性溫,具有補腎壯陽、理氣開胃之功效。富含豐富的蛋白質及礦物質,其中,鎂可以保護心血管系統,在夏天吃蝦米可以達到補養心神的效果;而且特殊的鮮味,可以去除肉品的腥味,增加肉粽的香氣。

 

花生

花生性溫無毒,入脾胃肺經,有潤肺,和胃,補脾益氣的功效,主治燥咳、反胃、腳氣、婦女奶水少。

花生

花生民間又稱「長生果」。(圖/wikipedia

消化系統不好,導致食慾不振者,每餐飯配些花生有益消化系統,兼補充營養。花生民間又稱「長生果」,滋養補益,有助於延年益壽。

 

粽葉

粽葉清香,具有清熱生津、解毒消腫的作用。

 

端午節適量的吃些粽子,不僅可以補益脾胃,還能應景,只要小心避免過量即可。

責任編輯/蔡昀暻

 

文章標籤

彭溫雅 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你是三高族群嗎?

選對黃金食材,讓你吃出活力! 

平常吃的苦瓜、紅麴、薑黃和辣椒有什麼功效?

怎麼吃、怎麼做才能遠離三高族群?!

敬請鎖定今晚5/7(日)晚間九點56頻道TVBS 健康2.0

【節目黃金預告】
★★★★ 選對黃金食材,讓你吃出活力! ★★★★
你是三高族群嗎?
平常吃的苦瓜、紅麴、薑黃和辣椒有什麼功效?
但要怎麼吃、怎麼做才能遠離三高族群?!
鎖定5/7(日)晚間九點56頻道TVBS《健康2.0》!!
讓專家告訴你…

★節目來賓★
【南台科技大學講座教授 蘇益仁】
【中醫師 彭溫雅】
【營養師 劉怡里】
【生機飲食專家 王明勇】

文章標籤

彭溫雅 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 23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