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分,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,在每年的9月22日至24日開始,曆書記載:「斗指己為秋分,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,又適當秋之半,故名秋分也。」意思是說,秋分正好是夏季的結束和秋季的開始,嚴格來說,北半球的秋天是從秋分開始的。

對氣血虧虛的人而言,秋分算是一個重要的節氣,因為此時正是採陽補陰的好時刻,所謂「天人相應」,中醫認為人屬於大自然的一部份,體內的陰陽氣血也會隨著氣候變化影響,而此時節的陰陽正好處於平衡,無論是偏陽盛或偏陰虛體質的人,都很適合趁此大地處於陰陽和諧平衡的時候,好好的去調整身體呢。 ​​​​​​​

我國古代將秋分分為三候:「一候雷始收聲;二候蟄蟲坯戶;三候水始涸。」古人認為打雷是陽氣旺盛而發聲,秋分後陰氣開始旺盛,陽氣開始收斂,所以不再打雷了。第二候中的「坯」字是細土的意思,意思是說因為天氣變冷,原本在春夏時出來活動的小蟲,又紛紛回到原本潛藏的洞穴中,並且用細土將洞口封住,以防寒氣侵入。第三候的「水始涸」是說此時降雨量開始減少,由於秋高氣爽,水氣蒸發快,所以湖泊與河流中的水量變少,一些沼澤及水窪開始乾涸,晚上也不再有烏雲掩月,自古即有中秋賞月的習俗。

從秋分開始,天氣慢慢轉涼,晝夜溫差較大,氣候變化也無規律,是各種疾病的好發季節。同時因為天氣乾燥,易出現咽乾、舌乾、少津或乾咳、少痰、皮膚乾裂等現象,也就是中醫學所說的「秋燥症」,需注意的是,同樣是秋燥症,有溫涼燥之分,一般而言,從秋分開始,人們的秋燥症狀多屬於涼燥。

秋分之前因尚有暑熱餘氣,多見溫燥;而秋分後,陣陣秋風,加上氣溫多變,多出現涼燥,通常會有頭痛身熱,鼻塞流涕,唇燥咽乾,乾咳連連等症狀。

螃蟹

(彭溫雅提供)
螃蟹被稱為「鐵甲將軍」或「鐵甲武士」,秋分適合吃螃蟹!。(彭溫雅提供)

螃蟹是甲殼綱十腳目短尾下目節肢動物的總稱,分布於全世界各海域水域,全世界的螃蟹種類超過五千種,其中十之八九為海洋產種類,以熱帶及亞熱帶的印度至西太平洋佔大部分。

根據相關研究文獻統計,台灣已發現的螃蟹至少有五百多種,其中絕大多數是海洋性種類,這些以橫行為主的螃蟹,因披著一身盔甲,所以又被稱為「鐵甲將軍」或「鐵甲武士」。

台灣有兩座以收藏螃蟹為主題的博物館,其一為澎湖西嶼「竹灣螃蟹館」,館長陳宏圖先生收藏數百種類的蝦蟹,數千隻標本,館內收藏的螃蟹大多數來自澎湖海域,有許許多多千奇百怪的蝦蟹;而另一座位於台灣宜蘭縣頭城鎮的「北關螃蟹博物館」,由館長李冠興先生於民國八十八年成立,為四層樓建築,分為活體生態區與標本特展區,以收藏與介紹各地螃蟹為主。

台灣的東北角海域,為黑潮與太平洋沿岸流交會之處,海洋資源豐富,而台灣超過八成的海蟹都是來自台灣新北市萬里區。

萬里主要有三種蟹:花蟹、三點蟹及石鱘,花蟹肉量多,肉質柔嫩,肉汁清甜鮮美;三點蟹,肉質細嫩堅實,大海鮮味濃郁;石鱘,蟹如其名,殼像石頭般堅硬,肉質絲絲分明,厚實有彈性,蟹味最濃。

台灣政府倡導「海洋永續」觀念,每種螃蟹有規定不能捕捉的尺吋,讓小螃蟹有長大的機會,而且不是越大隻的蟹就是品質最好,中型的蟹往往肉質更飽滿扎實。

中醫認為,蟹味鹹性寒,可補益精氣、清熱養陰、強筋壯骨、順應「春夏養陽、秋冬養陰」的原則,秋分的確是適合吃螃蟹的季節!

雖然螃蟹的營養價值高,但是過度食用也不宜,螃蟹肉的熱量雖低,但蟹膏和蟹黃卻含有大量的膽固醇,建議有腎臟疾病、痛風、高血脂問題的人,品嚐秋蟹時,最好能把普林、膽固醇含量較高的蟹膏、蟹黃、心、胃、腸等部位去除後再食用,以免造成身體負擔。

在中國傳統食物相剋說法中,有一些食物建議儘量避免同食,以免引起身體不適。就中醫角度而言,柿子、螃蟹皆為寒涼之品,同時進食易加重脾胃虛寒,導致不適,因此性質寒涼的瓜果類、梨子及柚子,均不適合與螃蟹共食。

對於溫性的食材,也有禁忌,例如花生性油膩,泥鰍與羊肉都具有溫補效果,以及石榴富含鞣酸,這些食物也不宜與螃蟹同食,以免出現腹瀉與傷胃情況。

建議吃螃蟹時,最好以薑、蔥、蒜、醋等調味品烹調,一方面可去除螃蟹的寒性,一方面也可以去腥、驅寒祛濕,又能增進食欲,還能達到殺菌的作用。

建議吃螃蟹同時,也可以搭配中藥材例如紫蘇,辛溫散寒,行氣寬中,可解魚蟹毒;在螃蟹下面墊一些紫蘇葉或是與薑、蒜一同蒸煮,皆可中和螃蟹的寒性。吃完螃蟹後喝杯紅糖薑湯,也可以達到中和寒毒的效果。

蘿蔔

(彭溫雅提供)
胡蘿蔔在中醫學上有許多保健功效,故有「小人參」之稱。」(彭溫雅提供)   

蘿蔔學名為Raphanus sativus L.,為十字花科植物的儲藏根,又名「菜頭」,原產於歐洲、東亞及中國大陸,早在古埃及、古希臘與古羅馬時代已有栽種,中國各地均有栽培,台灣於全省各地普遍栽培。蘿蔔依顏色可分為白蘿蔔、青蘿蔔與紅蘿蔔三種,以白蘿蔔最為普遍。

新鮮的白蘿蔔以潔白無暇、表皮細嫩光滑,色澤清新,水分飽滿結實,鬚根較少、具重量感為佳;青蘿蔔味甘性涼,有清熱和健胃化痰的功效,由於根部呈青綠色,所以被稱為青蘿蔔;紅蘿蔔又稱胡蘿蔔,原產於亞洲近阿富汗,十世紀由伊朗傳入歐洲,並在地中海一帶廣泛種植,元朝中期時由西域傳入中國,因其外形與蘿蔔相似,且來自「胡地」,故稱胡蘿蔔,胡蘿蔔性平味甘辛,根部性微溫,具健脾和中、滋肝明目、化痰止咳、清熱解毒的功效,含有豐富的鉀、鈣、鎂、鐵磷等礦物質,以及可轉化成維生素A的胡蘿蔔素,有助預防夜盲症;葉黃素和玉米素則可預防視網膜病變;胡蘿蔔在中醫學上有許多保健功效,故有「小人參」之稱。

白蘿蔔富含碳水化合物、維生素C及磷、鐵、硫等無機鹽類,一般人以為白蘿蔔性冷,不宜多吃,其實白蘿蔔生吃性冷,煮熟後的白蘿蔔味道香甜,可助食物消化吸收,中醫認為,白蘿蔔性溫微辣,可下氣消食,除痰潤肺,解毒生津,和中止咳,利大小便。

所以,秋分後的白蘿蔔是緩解深秋「涼燥」的當令蔬果。俗語說「冬吃蘿蔔夏吃薑,不用醫生開藥方」,是指蘿蔔和薑有極高的食療價值,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,白蘿蔔熱量低,含有大量的維他命C﹑B1﹑B2﹐纖維素和微量的鈣﹑磷﹑鐵等元素,還含有雙鏈核糖核酸,能誘導人體產生干擾素,增強人體免疫力;白蘿蔔含有辛辣味的芥子油,可以分解肉類脂肪,同時也可促進腸胃蠕動;所含的纖維素可促進排便;白蘿蔔還可以幫助消除脹氣呢。

陳皮(中藥材)

(彭溫雅提供)
(彭溫雅提供)   

陳皮學名為Citrus reticulata,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變種的乾燥成熟果皮,廣州新會大紅柑的乾果皮,因品質獨特,早在明清以前就已名聞遐邇,被列為貢品,藥材分為陳皮和廣陳皮,陳皮常剝成數瓣,基部相連,有的呈不規則片狀;廣陳皮常三瓣相連,形狀整齊,濃度均勻,對光照視透明清晰,質地柔軟。一般都是摘採成熟的果實,剝取果皮,曬乾或低溫乾燥製成。

中醫認為,陳皮性溫味辛微苦,入脾肺二經,具理氣降逆、調中開胃、燥濕化痰之功,主治脾胃氣滯濕阻、胸膈滿悶、脘腹脹痛、不思飲食、嘔吐穢逆、二便不利、肺氣阻滯、咳嗽痰多,亦治乳癰初起,及解蝦蟹毒。

現代藥理研究發現,陳皮所含揮發油,可促進消化液的分泌,並有刺激性被動祛痰作用,使痰液易咯出。陳皮煎劑對支氣管有微弱的擴張作用,陳皮煎劑的醇提取物能興奮心肌;陳皮中的果膠可預防高脂飲食引起的動脈硬化;陳皮可促進消化液的分泌,改善消化吸收功能,甲基橙皮苷,可增加膽汁排泄量,具有健脾開胃作用。

相傳莫強中做江西半城縣令時,突然得了消化系統的疾病,每次一吃完東西就立即感到胸悶,十分難受,用了百餘帖藥仍無效。偶得一同族偏方,稱為「橘紅湯」,早晚飲服數帖後,腸胃漸漸恢復。

一日莫強中正坐批閱文件時,頓覺有一物墜入腹中,小吏扶其休養須臾,腹疼便急,解數塊硬如鐵彈丸的東西,腥臭難聞。從此,莫強中胸部漸漸寬舒,原來他解下的是脾胃冷積之物,如此才知普通的橘皮竟有如此神奇的功效。

體質虛寒的人在秋分時節,可以多吃陳皮來增強體質。橘皮性味辛苦溫,入脾肺經,有行氣健脾、降逆止嘔、調中開胃、燥濕化痰之功。橘皮又名陳皮,是理氣、健胃、化痰的常用中藥。

中醫認為,長期生活在潮濕環境中的人,容易感受環境中「濕邪」而造成脾胃運化功能的損傷,加上各類肉食葷腥都屬於肥甘厚膩之品,食用過度也容易損傷脾胃。脾胃虛寒的人,平時可以用陳皮泡水代茶飲,具有止咳化痰、健脾和胃,治療脾胃虛寒的作用。

足三里

養生必談足三里,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,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,經常按摩足三里穴,有調節身體免疫力、增強抗病能力、調理脾胃、補中益氣、通經活絡、疏風化濕、扶正祛邪的作用。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、脛骨邊緣。

找穴時左腿用右手、右腿用左手,以食指第二關節沿脛骨上移,至有突出的斜面骨頭阻擋為止,指尖處即為此穴。

足三里的「三里」,有諸多說法,一說位於膝下三寸,因稱「三里」;一說「三里」指理上、理中、理下,胃在腹的上部,當胃脹、胃脘疼痛的時候就要「理上」,按足三里的時候要同時往上方按;當腹部正中出現不適,就需要「理中」,此時往內按就行了;小腹在肚腹的下部,當小腹疼痛,按住足三里的同時往下方按,叫「理下」。

也有人認為足三里能緩解膝腿疼痛,對於下肢容易疲勞、沒辦法走路的人,按壓後可以讓走不動的人,再走三里路!所以在秋分這個大地處於陰陽和諧平衡的時節,好好揉按足三里,能讓身體更強壯唷!

體質虛弱的人在秋分時節特別可以透過按摩「足三里」來養生。臨床醫學發現,刺激「足三里」可以直接引起胃的變化,使痙攣的胃體得以舒張,或使處於放鬆狀態的胃體收緊,更可增加細胞吞噬作用,提升自身免疫功能。

由此可見足三里有三個特點:一是雙向調節,二是止痛,如胃痛時候可以持續點按此穴,便能起緩急止痛的效果,三是增加自身免疫功能,抵禦細菌病毒的攻擊。取穴方法如上所述,先找到膝關節上面髕骨,外下方有個凹陷點,這就是是外膝眼,向下垂直四個橫指,尋找酸脹最明顯的點,就是被歷代醫家最看重的強壯要穴「足三里」了。

arrow
arrow

    彭溫雅 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