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伏時節該怎麼吃喝?
中醫師彭溫雅從中醫專業觀點教你如何調養身體,冬病夏治。
相關連結:【三伏天食補】冬天身體趁夏養 美女中醫教你這樣做
【三伏天食補】冬天身體趁夏養 美女中醫教你這樣做
三伏天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日子,中醫認為此時陽氣極盛,最適合調理身體,導入陽氣,藉以治好冬季好發的陰寒宿疾。我們請來美女中醫彭溫雅帶路,先是帶著我們用吃調理,「Pure Cuisine」的洋蔥補陽、「寬心園」的蔬食補陰、「青田藝集」的鴨肉海鮮補血,如果覺得光靠食補不夠力,中醫還有什麼冬病夏治的好法寶?
「除了靠吃,這段時間也可以用中醫的方法好好調理。」彭溫雅最後領著我們來到寧波西街的「六安堂國藥號」,熟門熟路地抓了三帖藥方,都是適合在三伏期間煮來喝的好茶飲。
只有人參、麥門冬、五味子三味的「生脈飲」,藥材看似簡單,卻是歷史悠久的補氣名方,由金代名醫張元素創立,顧名思義,可補氣陰兩虛、益氣生津,人蔘能大補元氣,麥門冬養陰清熱,五味子則斂汗生津,一補,一清,一斂,最適合夏季暑熱重、耗氣、疲倦多汗的人。生脈飲清酸可口,頗適合當成夏日涼茶,不過要注意的是,來自東北、韓國的紅參,因為先蒸再曬,藥性較熱,火氣大的人建議改用白參涼補。
【生脈飲】可補氣陰兩虛、益氣生津 煮法:藥材加冷水500毫升,煮滾後略燜,濾渣飲用。
至於脾胃較虛的人,則可試試「四君子湯」,出自南宋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,人參補氣為君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都有補脾效果,是養脾益氣名方,許多顧脾胃的藥方,都由它變化而來,不僅可當涼茶喝,還可與排骨同燉,就是一道藥膳。
【四君子湯】養脾健胃,益氣良方 煮法:藥材各3錢,加冷水500毫升,煮滾後略燜,濾渣飲用。
「六味地黃湯」則演變自醫聖張仲景的八味地黃丸,由熟地黃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澤瀉、牡丹皮、茯苓組成,具有很強的滋陰補腎效果,適合容易潮熱、盜汗、手腳煩熱、口乾舌燥的陰虛火旺者飲用,但陽虛或脾胃不好的人,就要斟酌飲用了。
煮這三款涼茶的方法也很簡單,藥材各三錢,略事清洗後入鍋,加水五百毫升,煮滾後略燜即可濾渣飲用,六味地黃湯因為藥材量較多,水量可倍增。彭溫雅也提醒,因為藥材表面含有植物蛋白,用熱水煮會妨礙藥性釋出,所以一定要用冷水煮。
【六味地黃湯】滋陰補腎,陽虛者慎用 煮法:藥材各3錢,加冷水1000毫升,煮滾後略燜,濾渣飲用。
每到三伏時節,中醫診所紛紛貼出「三伏貼」告示,三伏貼就是秉著冬病夏治的原則,在陽氣最盛的時候,依照個人體質,在背部穴道貼上以白芥子、延胡索、甘遂、細辛等四味溫熱藥材調和而成的藥丸,藉以導入陽氣,達到治本的效果,冬天貼四九貼也是相同的道理,只是貼藥時機在冬至前後的最冷時節,屬於治標。
由於以陰曆為準,每年三伏天的確切日期不一,可以「夏至三庚」口訣記憶,也就是,夏至後第3個「庚」日算起,初伏為10天,中伏為10天或20天,末伏為10天。今年的初伏、中伏、末伏分別為7月12日、7月22日、8月11日。
「三伏貼」其實不是貼布,而是將白芥子、延胡索、甘遂、細辛四味溫熱藥材磨粉後,以薑汁調成丸狀貼在重點穴位,藉以導入陽氣。
三伏貼的貼敷穴位,以改善秋冬呼吸道過敏的定喘、風門、肺兪,以及調理脾腎的脾兪、腎兪等穴道為主,貼敷時左右對稱成組。
(文中藥飲比例與三伏貼效果可能因個人體質有異,施用前建議諮詢專業中醫師。)
留言列表